目前分類:糖尿病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ttp://twpic.org/uploads2/71ed7cd9e5.jpg (圖片放大)




http://twpic.org/uploads2/02e4e173bf.jpg (圖片放大)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10/29 00: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一天來一罐含糖飲料,不只讓人發胖,也容易引起糖尿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即使每天只喝一、兩罐含糖飲料,如汽水、能量飲料、茶飲料、維他命水等,也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罹病風險上升25%。得代謝症候群機率也會增加兩成。


這項發表於「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Care)的研究發現,一般大約每10個人就會有1人罹患糖尿病,不過如果每天喝含糖飲料,得糖尿病機率就會變成每8個人有1人得病。不光是糖尿病,常喝含糖飲料的人也比較容易得代謝症候群。


研究首席作者法桑提瑪里克(VasantiMalik)指出,過去許多研究證實,含糖飲料很容易讓體重上升,這次的研究則發現,飲用含糖飲料也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研究團隊追蹤91000位美國女性健康狀況,這些女性年齡介於2444歲,研究追蹤時間為8年。


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熱量攝取,容易導致體重上升,瑪里克解釋,雖然發胖也是糖尿病危險因子,但光是飲用含糖飲料就可能引起糖尿病。主要原因在於一般人飲用含糖飲料往往速度很快,喝得很猛,身體在短時間內迅速吸收大量糖份,血糖、胰島素濃度便快速飆升,若血糖、胰島素飆升頻繁,容易引起胰島素抗阻現象,胰島素分泌變得比較遲鈍。此外,身體也會出現高血壓、發炎反應,這些都是糖尿病前兆。


所有糖類中,玉米糖漿致病風險最高,玉米糖漿含有高果糖,普遍存在於各類含糖飲料,和其他糖類相比,玉米糖漿會製造更多的腹部脂肪。腹部脂肪堆積很可能引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糖尿病人口數持續以一年平均25千人的速度增加,儼然成為全民健康的一大挑戰,每年11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以「糖尿病的衛教及預防」作為全球推廣主題,呼籲及早預防與控制,才能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撰文:張雅雯 採訪對象: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

糖尿病常年高居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五名,盛行率變化可以從幾次大型的調查研究一探究竟:在1996年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糖尿病盛行率為4.4%;到了2002年國民健康局的三高調查,已經快速提升到7.4%;根據最新的2007年三高調查顯示,盛行率繼續緩慢上升至8%,推估目前國內大約有140萬名糖尿病患者。

95%以上為第二型糖尿病
診斷糖尿病有兩項指標:空腹血糖值≧126mg/dL、口服75公克葡萄糖2小時的血糖值≧200mg/dL,糖尿病又分為四大類,包括自體免疫引起的「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第二型糖尿病」、其他疾病誘發的「特異型糖尿病」以及懷孕後期因體內產生抗胰島素的荷爾蒙導致「妊娠糖尿病」。然而國內高達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主要與肥胖有關、好發在40歲以上。

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表示,根據2007年的「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研究」顯示,15歲以上國人在5年內高血糖的發生率為千分之7.1,又以40~59歲族群的高血糖盛行率增加最快;若從性別來看,男性的高血糖發生率普遍高於女性。不過50歲之後,女性的發生率則明顯高於男性,因此未來將把40~49歲男性以及50~59歲女性列為重點防治對象。

延誤治療易走向洗腎一途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且無法根治的慢性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人往往等到眼睛小血管產生病變導致視線模糊,經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國內曾經針對新發現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有1/4的人已經出現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

延誤治療會加重併發症的症狀,研究顯示,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關聯性高,愈晚控制血糖,愈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的發生,甚至引起失明截肢慢性腎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7年的統計,新增洗腎患者中高達43.2%是糖尿病患,可見若能控制得宜,可以減少許多洗腎患者,也能降低家庭與健保的負擔。

發掘高危險群嚴密監控
糖尿病的防治有兩大目標:對於一般民眾與高危險群民眾進行衛教,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對於已經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要透過適當治療以及控制血糖,來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表示,學會發展出一份糖尿病風險評估簡易量表,以此設置出E-GO健康網,透過性別、年齡、腰圍、抽菸習慣、運動習慣、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等7個諮詢問題,讓民眾可以快速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並提供不同的預防醫療建議與可用的醫療資源。

目前健保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對於
年滿40歲且未滿65歲者,享有3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可檢查血糖65歲以上者則每年一次免費檢查;不過對於檢測出風險是中度或高度者,會建議不分年齡,每年應進行一次空腹血糖檢測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雖然有9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超過4 0歲,不過莊立民指出,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經進行「糖尿病世代追蹤研究」,發現6~18歲罹患糖尿病學童,不同於兒童青少年期發病多為第一型糖尿病的往例,竟然超過半數是第二型糖尿病,以
肥胖為重要的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肥胖學童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學童18

莊立民表示,如果沒有及早提供衛生教育介入,這些學童長大後肥胖的機率依然很高,更增加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因此健康局持續對學校的護理人員與營養師,增進對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防治的認知,同時也將由教育部修訂「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檢查工作手冊」,希望對有家族史、肥胖的高危險學生族群,能夠進行飯後血糖的檢查。


控制病情維持生活品質
莊立民認為,控制糖尿病須做好「ABC控制」:A就是醣化血色素(A1C),要低於7%B是血壓值(BP),要低於130/80 mmHgC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低於100mg/dL。其中在糖化血色素的部分,比較20032008年的「糖尿病照顧調查」,平均從8.8%降低到7.9%,莊立民指出這0.9%的降幅很有意義,可以預防20%的併發症,不過統計顯示目前ABC只有4.4%達成率,仍有待加強。

除了做好「ABC控制」外,徐瑞祥表示,還需要加強「DEFG」之管理,D就是要遵醫囑按時服藥(Drug);E是定期眼底檢查( E y e ) ; F 是足部照護(Foot);G為預防腎病變。為了協助糖尿病友耐心的治療,政府還推出共同照護網計畫,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透過醫師、營養師、衛教人員、相關組織及病友團體之共同合作,讓糖尿病友能做到自我血糖監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行為改善,及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測,以延緩發生嚴重併發症,維持病友的生活品質。




http://f23.yahoofs.com/myper/PSpAUwGaHxYGenPjGmROA4w-/blog/F23_20100723120459875.jpg?TTUVSSMBHQPjJsL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報導140
上稿日期:2010/3/23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1/17 13:35

 


白內障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睛疾病之一,不過日前一名年僅14歲少女,年紀輕輕就罕見接受白內障手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有先天性糖尿病卻不自知,沒有就醫控制血糖,造成視力嚴重退化,醫師提醒,糖尿病是眼睛健康的隱形殺手,患者必須定期追蹤,一旦出現視力退化才可以儘快救治。(陳奕華報導)


 


這名14歲少女半年來總是抱怨看不清楚,上課、讀書大受影響,甚至連走路都有問題,父母帶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少女視力只剩下0.1,經過進一步檢查,包括血糖檢測才發現,這名患者是先天性糖尿病引起的白內障。


 


眼科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潘志勤說;「結果來檢查很嚴重,幾乎只剩下0.1以下視力,她本身是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其實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表象,其中眼睛也是糖尿病病人時常會侵犯到的部位。」


醫師指出,這起年紀小小就嚴重到必須更換水晶體的個案,她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沒有吃多喝多等症狀,所以沒有就醫進行血糖控制,直到併發白內障才知道,醫師指出這名小病患算是幸運,如果連視網膜都受損就很難挽救,患者之後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緩視力惡化的速度。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務必每半年追蹤一次,如果發現視力退化可以儘快治療。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更新日期:2010/01/11 12:01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11日電)


現代人吃得好,囤積太多熱量,難免會有「脂肪肝」的問題。奇美醫學中心表示,台灣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脂肪肝。


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醫師孫啟書指出,脂肪肝俗稱「肝包油」,是種文明病,多是體內熱量過剩引起的,沒有症狀,肝功能檢查時也因肝未腫大,常被忽視,但脂肪肝和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可能併發肝硬化及肝癌。


孫啟書表示,正常肝細胞含有少量脂肪,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5%時,就稱為脂肪肝。檢查肪脂肝無法抽血檢測,必須靠超音波,但看體型和腹部脂肪的堆積,也能猜測脂肪肝的存在。


造成脂肪肝主因除了熱量過剩外,酗酒、糖尿病、血脂肪過高及慢性C型肝炎也會形成脂肪肝。


孫啟書說,治療脂肪肝不能單靠藥物,必須找出原因,若是酗酒造成,就得戒酒;若是糖尿病或血脂肪過高,就要控制血糖及血脂肪;如果是體重過重,就要均衡飲食和運動,多動少吃,方法不一。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10/01/11 04:11


文/丁明國


許多糖尿病患,一聽到注射胰島素就聞之色變,其實這些恐懼都來自於對胰島素的不了解。


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身體細胞,提供能量,若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再分泌,甚至是胰島素無法被身體利用時,就會出現所謂的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多寡,是隨著血中的葡萄糖濃度而有所調整。我們在用餐之後,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血糖跟著上升,同時刺激胰島素的分泌;相反地,當肚子餓的時候,血糖值就會下降,並抑制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就是透過這樣的作用機制在我們的體內運行。


當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再分泌,身體組織無法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造成葡萄糖累積在血液中,並使血糖值升高。此時,醫師就會建議患者以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幫助病患保持血糖值在正常範圍,並防止血糖值過高。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治療並不可怕,其主要的功能是幫助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血糖控制得好,其實對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是相當有幫助的。


胰島素注射治療是模仿正常人的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監測的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劑量,以達到最佳的血糖控制。


市面上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胰島素,依作用與在體內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基礎型」及「餐食型」兩大類。


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


基礎型是幫助維持空腹時正常血糖所分泌的胰島素,有「中效」與「長效」兩種;餐食型胰島素也就是吃飯後,為了降低餐後升高的血糖而分泌的胰島素,可分為「速效」、「短效」兩種,病友經由監測到的血糖值及醫師的建議,來選擇胰島素施打的種類和劑量。


臨床上,常聽聞病人對於胰島素治療有錯誤的觀念,例如施打胰島素「會洗腎」、「會失明」、「會上癮」等說法,以致影響患者的治療意願,反而使病況加重。事實上,注射胰島素能夠提早減輕肝、腎功能的負荷,還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率。


糖尿病的治療是長期抗戰,不管在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或藥物方面的治療,都需要有恆心及耐心,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糖尿病友也可以過著和正常人一般的生活。


(作者為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