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腎病相關報章雜誌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9/02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但有些人卻是腎臟上面長泡泡所造成!台北慈濟醫院昨(一)表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這類患者的腎臟常無法清除體內的廢物,剛開始患者會感到腰痠背痛、腰腹部脹痛等情形,這時常被民眾所忽略,以致於病情加重、惡化,嚴重者需洗腎度日。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郭克林醫師指出,遺傳疾病「多囊腎」容易在中壯年時期發病,若輕忽它的存在將導致腎衰竭。門診中,一名四十多歲任職於大學的男教授,從去年開始就老是頻尿且腰痠背痛,甚至還摸到肚子裡有顆凸凸的東西,到醫院檢查後確定為多囊腎,之後只好積極洗腎治療,而小他兩歲的弟弟,也在今年發病,兩個人都成為腎友。



另一名五十歲長期接受腹膜透析的婦女,因為最近幾個月來常感覺肚子很脹,甚至脹到吃不下飯,經過超音波檢查,發見肝臟及腎臟長出一顆顆像水泡的囊腫,已佔滿整個空間,經確診為罹患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隨後患者因狀況嚴重,醫師予以進行囊泡切開術,其腹脹症狀才得以緩解。



郭克林醫師表示,多囊腎是種常見的遺傳性疾病,知道它的卻不多,患者常等發病了才曉得原來自己有這基因,由於患者的腎臟會長滿大小不一的水泡,所以又稱為「泡泡腎」,只要病情一拖,久了就會造成腎結石、尿毒症、腎衰竭等,最後就必須要洗腎或換腎,值得注意的是,若水泡破裂引起感染症,其死亡機率相當高。



有多囊腎基因者發病的危險期,大多在中年以後,也就是四十到五十歲左右,六十至七十歲的機率也很高,而年紀越輕就被診斷出患有多囊腎者,洗腎機率也比中年者高出許多。目前還沒有藥物能夠防止多囊腎的水泡生長,即使洗腎了還是會再長出來,患者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預防保健之道,郭醫師建議,若父母之一有多囊性腎臟病而懷疑自己是否可能患病的民眾,應定期做尿液和腎臟超音波檢查,早點發現異常情形,就可以早點控制,若到了四十歲都還沒有顯現的跡象,則幾乎就可以判定沒有罹患這種疾病。若一旦檢查出罹患多囊腎的患者,除就醫診治外,平常要多注意血壓變化,同時在飲食上要採取少油、少鹽、低蛋白的飲食方式才能加以控制病情。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09/09/16 04:09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60歲的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2年前,腎功能指數肌酸酐高達4(正常範圍在0.4至1.4 mg%),因此他下定決心,配合醫師指示,規則服用降血壓藥,並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也在慢性腎臟病營養衛教門診中,學習低蛋白、高熱量飲食,以減輕腎臟負擔;因控制良好,肌酸酐指數沒有再升高,不需洗腎。



衛生署新竹醫院腎臟科醫師楊忠煒表示,很多人一聽到低蛋白飲食的直接反應是,少吃肉類和蛋類,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魚、肉、蛋、奶類所含的是高生理價值蛋白質,是低蛋白飲食中,一定要攝取的;反而是豆類、麵筋、堅果類等,所含的是低生理價值蛋白質,食用過多,會產生過多的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不可不慎。



此外,慢性腎臟病患要搭配高熱量飲食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因為足夠的熱量攝取,才可防止身體的組織分解蛋白質來獲取能量,減少含氮廢物產生。



所以在食用高生理價值蛋白質時,要配合食用高熱量低蛋白的食物,例如米粉、冬粉、太白粉、玉米粉等低蛋白澱粉類;植物油則以黃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做煎、炒料理,來增加熱量的攝取。



台灣洗腎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前兩名,現在的醫學科技仍無法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功能恢復正常,但已有很多專業方法,可以延緩腎功能流失。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更新日期:2009/09/18 17:5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常吃零食的民眾要注意了!消保會抽查市面上33件零食,發現營養標示不符合規定就有15件,其中2件蛋白質、脂肪和鈉等5項全部超過標示值,違規比例百分百,要是腎臟不好的民眾,整包吃完會有昏迷和腎衰竭的危機,消保會要求業者全面下架改善標示。



愛吃零食的民眾最愛三不五時塞幾個吃吃,不過把包裝轉過來看看,上頭的營養標示合格嗎?根據抽查結果發現,消保官莊惠媛說,我們針對市售的33件零食中發現有15件產品經過檢測之後,是跟現行法令是不符的,現行的標示跟消費者實際上所吃到的,其實是差距很大的。



消保官說得不誇張,因為看看這包香薯片,外包裝標示鈉成份有12毫克,實際檢測值高達147毫克,整整多出11倍,消保會統計,抽查的33件零食中不合格率高達46%,其中綠茶、南瓜子和超商賣的鹽味薯條,從熱量到鈉有5項標示不全和標示不符,違規比例高達百分。



莊惠媛說,「假設一天中,他的體質是不適合這樣子鈉的部分,他可能會產生昏迷的現象,那甚至他可能會立即血壓升高,會造成他血壓跟腎衰竭,此方面的問題所產生。」



消保會要求業者全面下架、限期改善,全面重新標示後再上架,違者處於3萬到15萬不等的罰單,而業者表示目前他們會全數下架暫停販賣,不要讓民眾吃出問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詩璧、陳延蔚)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9/18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一位18歲女同學正值花樣年華,有一天出現腰痛問題,腰痛持續一個月以上,這位女同學一直以為腰扭到,直到出現血尿,去泌尿科檢查,赫然發現左腎長一顆腫瘤,直徑約11、12公分大小,已是腎癌末期,經手術治療9個月後仍不幸復發。



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張延驊醫師表示,腎癌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血尿、腰痛和腫塊為3大典型症狀,初期多半無任何症狀,較不易查覺。約2至3成患者在發現時已為晚期,腫瘤在體內已廣泛進展,甚至出現肺、肝、骨等處轉移。



除上述典型症狀外,還可能表現不少非泌尿系統的全身性症狀,如發燒、肝功能異常、貧血、高血壓等,病情較嚴重時,甚至會有白血球、血小板增多症和高鈣血症等相關症狀。以高鈣血症來說,患者可能感覺疲倦,血鈣也會影響心肌收縮。



張延驊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新增七百多名腎癌患者,但每年死亡人數卻也高達約五百人,雖然未達十大癌症之列,但明顯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腎癌好發年齡為60歲以上,男性則又多於女性。上述18歲女同學是基因病變造成腎臟腫瘤,這樣的病例非常罕見,腎臟腫瘤從零到10多公分,大約需要5年時間。



張延驊醫師提醒,超音波檢查的確可以看到腎臟是否出現腫塊。不過,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醫療人員拿著探頭偵測,超音波檢查是一種不定向檢測,因此如果檢測人員的經驗不足,可能漏失腫瘤病徵。50歲以上民眾,或腎癌高危險群,除了接受超音波檢查外,最好再加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這樣比較保險。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