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腎病相關報章雜誌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記者田兆緯、林佩均台中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1121日 上午2:56


台中市十二歲吳姓女童日前感冒服藥後,全身水腫、意識不清,到醫院急診發現腎衰竭,病情嚴重須終生洗腎;醫師相當訝異,問診得知女童四年多來幾乎天天吃雞排配碳酸飲料,高蛋白食物加速腎功能惡化。


小小年紀就得一輩子洗腎,女童家長後悔不已,「不該讓女兒天天吃雞排」。


「啊!不然生意怎麼做下去!」在台中市賣炸雞排卅多年的老闆認為,他天天賣出五十多塊雞排,每天親口試味道,「我都沒怎麼樣」,一位熟客中年男子,甚至連續三年每天吃他賣的雞排,現在身體依然健康。老闆認為,這位小女童放學天天吃雞排配飲料,會發生洗腎悲劇,「可能是體質關係,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他今天的生意依然不錯。


女童家屬表示,女童送醫前三天,因為感冒到診所求診拿藥,回家吃完藥後,女童全身開始水腫、起疹子、臉腫、惡心、想吐,因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趕緊到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掛急診。


腎臟科主治醫師吳再坤說,才十二歲腎就已經敗壞,案例很少,女童先天腎就不好,上小學後,放學便買雞排加飲料食用,幾乎天天如此,雞排是高鹽、高油及高蛋白食物,如果大量食用,體內會產生過量的含氮廢物,再加上碳酸飲料,都加重腎臟負擔。


吳再坤表示,國人因日常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改變,腎功能異常病患逐年增加,建議民眾注意身體是否出現水腫,尿量減少等異常狀況,若有家族病史或過敏體質者,更須小心防範腎臟病。


他提醒家長注意孩子在學校的體檢報告,若尿液檢查中的尿蛋白呈現陽性、肌酸酐值高於一時,應盡早就醫治療。腎臟病初期屬於隱匿性,症狀不明顯,病患不容易發覺,等到症狀出現時怕為時已晚,定期接受腎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9月4日 上午10:45


 


台灣的洗腎人口密度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根據健保局統計,全台目前約有7萬名洗腎者,每年還以5千人的速度成長。醫師指出,洗腎人口如此龐大,與民眾飲食習慣高度相關,特別是喜歡沾醬,容易帶來高血壓、糖尿病,讓「沾醬人生」變成了「洗腎人生」。


 


吃火鍋一定要沾沙茶醬、吃粽子又怎能少了甜辣醬?許多民眾的生活離不開沾醬,水又喝得太少,小心腎臟病找上門。


今年65歲的鄭女士,10年前開始洗腎,原因就在於她吃東西老是愛沾醬,沒有沙茶醬或醬油根本吃不下飯,而重口味的泡麵更是她的最愛,長期下來,「沾醬人生」就成了「洗腎人生」。


 


國泰醫院腎臟科主任馮祥華指出,45%的洗腎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所導致;另外,高血壓、慢性腎小球腎炎也是主因之一,民眾飲食時喜歡沾醬,就容易讓疾病失控。他說:『(原音)我們想要呼籲的是請大家不要吃得太鹹,不要沾醬,要低鈉飲食。因為沾醬導致腎臟病有幾個機轉,第一個沾醬的人吃得比較鹹,血壓會比較高,有糖尿病也會比較不容易控制,如果有腎臟病,腎臟病也會惡化、會加速。』


 


馮祥華說,門診中經常碰到病人確定需要洗腎後,會因為心理抗拒而開始嘗試偏方,反而導致腎臟病加速惡化,錯過黃金治療期。他呼籲洗腎民眾一定要配合醫師,好好控制。日常預防上,則要多喝水、多運動、控制三高,不要亂吃藥。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3/16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民眾常聽過尿毒症Uremia)一詞,卻不知是怎麼引起的?署立豐原醫院腎臟科主任劉益坊表示,聽起來感覺這種病症很可怕,簡單地說,當人的腎臟幾乎完全喪失原有的功能,進而出現噁心心悸嘔吐氣喘如牛極度倦怠等各種不舒服症狀時,就可能是患有尿毒症,但罪魁禍首為慢性腎絲球腎炎。


劉主任指出,尿毒症又稱腎功能不全或腎衰竭,這是由於人體腎臟具有過濾和清除體內代謝物的功能,扮演著人體清道夫的角色,當發生尿毒症的時候,人體就無法通過腎臟來產生尿液,以致體內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最後導致身體整個生化過程紊亂而出現一系列複雜的綜合症。


劉益坊主任進一步指出,腎絲球腎炎、糖尿病、慢性腎盂腎炎、高血壓、遺傳性成人多囊腎、紅斑性狼瘡、某些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腎炎、其它疾病等都可能導致尿毒症,不過,由於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是很明顯,往往讓人忽略掉,只有在進行尿液檢查或血液檢查時才會被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尿毒症患者主要是由於慢性腎絲球腎炎所造成,包括急性腎炎沒有妥善治療、反覆發作而形成,或是因為紅斑性狼瘡、病毒性肝炎、血管炎等病症侵犯到腎臟,以致腎組織逐漸萎縮、硬化所引起,不過,多數慢性腎絲球腎炎患者都是原因不明,腎機能緩慢而逐漸地受損,最後才患有尿毒症。建議當民眾出現精神疲倦下肢水腫臉色蒼白或因腎臟濃縮尿液能力減弱造成頻尿時就要特別注意,有問題應立即就醫進行檢查。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11/02/23 04:11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一名60歲王姓男士過去常腰痛,近一週來食慾不振,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功能明顯異常,腎臟變大且有許多水泡,診斷為體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疾病(泡泡腎)合併慢性尿毒需要洗腎,他的子女接受篩檢後發現,也是泡泡腎患者。


 


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棋表示,泡泡腎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發生原因為染色體基因變異所致,國外統計發生率為1/1000,會一代傳一代,遺傳的機率是50%,男、女性機率相當,如果檢查為體染色體顯性的泡泡腎,家族成員也應做篩檢。


 


姜林文棋指出,泡泡腎初期沒有症狀,但患者會因泡泡增大、增多,可能會出現腰痛,若泡泡破掉可能出現血尿,發生的年齡不一,年輕者可能青少年期腎臟即長出水泡。


 


姜林文棋表示,患者的水泡會一直形成,水泡會逐漸取代正常腎臟組織,腎功能也因慢慢衰退,最後達到慢性尿毒需洗腎的階段。


 


姜林文棋指出,醫界沒有可以預防水泡的形成以及病程進展的治療方式,患者即使已經洗腎,水泡還是會繼續長出來,目前的治療方向是做好慢性腎臟病的照顧,以減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延緩洗腎。


 


雖然治療無法阻止水泡發生,但姜林文棋強調,患者絕不能因此放棄治療或追蹤,否則恐怕會加快惡化速度成為慢性尿毒,進而提早洗腎。


 


慢性腎臟病的照顧通則包括,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鹽少調味料、少加工食品及醃製品,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要適當治療與控制。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視更新日期:2011/02/23 12:01


抽煙會傷害肺臟,還可能引發腎臟中風,彰化一名37歲男子,因為腸胃不適到醫院求診,竟然是罹患罕見的腎臟中風,由於男子沒有心血管疾病,但有長期煙癮,醫生研判是抽煙過多所造成的。


 


醫師輕拍王先生的腰部,檢查復原情形,罹患罕見的腎臟中風,從斷層掃描看到,王先生右邊腎臟原本應該出現的血管,卻是一片黑,王先生說,先前出現噁心嘔吐腰痛,原以為是小毛病,買成藥來用就好,卻越來越不舒服,最後到醫院掛急診,才知道腎臟中風。


 


王先生37歲,正值壯年,血液檢查結果又都正常,怎麼會突然腎臟中風,醫師問診,發現王先生有長期煙癮,研判是抽煙所引發的。


 


醫師提醒民眾,抽煙會造成心血管負擔,王先生這次算有些幸運,是腎臟中風,如果中風部位在腦部,後果難以想像,奉勸有抽煙的民眾趕快戒煙。(民視新聞龐志龍 彰化報導)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1/02/24 00:47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郭育淇指出,面對腎臟病,如果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減少醫療的支出。


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的人數,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的第十名,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


郭育淇醫師指出,腎臟病早期症狀如小便有泡沫、血尿、每天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


如何及早發現腎臟病,郭育淇醫師表示,民眾當有「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來檢視小便是否有泡沫,久久不散、下肢水腫眼皮出現水腫高血壓臉色常蒼白易喘貧血症狀容易疲倦等症狀。症狀時,須提高警覺心,去接受腎功能檢查·


如何疼惜咱的腰子,他說,民眾應適當喝水(正常人每天20002500毫升)減少高鹽,高鉀,高磷,高蛋白飲食、多運動、戒菸酒、控制血壓不要服用過量的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偏方、勿濫用止痛藥,從日常生活保養腎臟


郭育淇醫師說,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如果能定期回門診追蹤,並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10/08/27 04:11  記者蔡文正/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31歲女子一年多來,膀胱反覆感染,吃藥後,仍不斷復發,經醫師安排接受腹部X光攝影,發現她的右側腎臟有一顆7公分大小的感染性鹿角形結石,幾乎把整個右邊腎臟都塞滿,經接受腎臟內視鏡取石手術清除結石,約一個星期出院,泌尿道感染的情況獲得改善。


 


署彰泌尿科醫師林易霆表示,膀胱發炎最常見的症狀是解尿痛、頻尿等,一般經服用抗生素就會痊癒,但是如果一直反覆發生,就要提高警覺,因為背後可能隱藏著包括感染性腎結石、感染性單側腎萎縮、膀胱結石、膀胱功能障礙、慢性攝護腺炎、尿道憩室,甚至癌症等不可輕忽的疾病,尤其這些症狀往往要經過泌尿系統完整的影像學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


林易霆表示,感染性腎結石是很常見的腎結石,因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常會毫不自知,主要好發族群包括:老年人、糖尿病患,或是長期臥床的病人,且以女性較多,它的成因為細菌長期寄生在泌尿道,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產生氨,進而生成磷酸銨鎂鹽結晶,快速累積成鹿角形結石,塞滿整個腎臟。


 


林易霆說,這種結石常會隱藏大量的細菌,因此只要結石存在,泌尿道感染就不太容易治癒,還有很高的機會造成腎臟水腫、化膿、腎功能變差等併發症。


 


文獻記載,若鹿角形腎結石置之不理,10年內,因相關併發症而死亡的機會為28%,另有36%病人會發生慢性腎衰竭,後果嚴重,所以一旦確立診斷,應儘快將結石清除。


林易霆指出,傳統的腎臟結石手術是在腰際開一個約15公分的傷口,找到腎臟並剖開取出結石,不但手術過程疼痛、恢復慢、住院時間長,且會有30%單側腎功能損失。


 


目前則採用內視鏡手術,只需要在腰際開約一公分的傷口,藉由內視鏡到腎臟,並以細長的超音波碎石機,將結石磨碎並吸出,手術約僅需30分鐘、傷口很小、疼痛感少、恢復快、住院天數少,且不會造成腎功能損失,手術併發症也很少。


 


林易霆表示,預防泌尿道感染首先飲水量要充足,每天最好飲用兩公升以上的水分,其次則適量補充維他命C,每天約100毫克,但服用過多也不行,因為如果每天服用超過兩公克的維他命C,可能會增加結石發生率,如果泌尿道感染已經發生,須趕快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就要趕緊就醫,查出隱藏的病因,以免錯失治療的機會。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更新日期:2010/08/26 14:37 張舜燕/台中報導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億人口罹患腎臟病,台灣洗腎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尿毒症儼然成為新國病。研究顯示,如果增加洗腎頻率或延長洗腎時間,病患的存活率會更好。台灣於一年半前引進「緩速在院自我血液透析」,延長洗腎時間並訓練病患全程獨力操作,讓患者學習自我照護,明顯提升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醫學中心副院長黃秋錦指出,國內末期腎衰竭的患者,也就是必須洗腎者約有六萬人。以目前洗腎醫療機構提供的資源,一天三班制、一週洗三次來分配,每名病患每次只能洗四小時。另一方面,醫界觀察發現,延長治療時間可增加病人存活率。因此,歐美紐澳等國也紛紛推動延長洗腎時間的居家血液透析。


台灣血液透析患者五年存活率為54.3%,十年存活率為33.8%,延長生命的唯一希望唯有換腎。但礙於腎臟來源有限,無法立即換腎,則退而求其次,應爭取更好的透析治療。血液透析室主任林信宏說,居家血液透析的十年存活率高達八成,接近腎臟移植的存活率,是目前表現最佳的洗腎療法。


黃秋錦說,一年半前引進「緩速在院自我血液透析」,國內礙於健保給付,居家洗腎尚未給付,該院目前採用折衷方式,篩選三名患者進行訓練,讓他們雖然人在醫院,卻能獨自完成洗腎。廿九歲的廖先生經過十週的指導練習後,包括管路組裝和拆除、自我血管穿刺、測量血壓、記錄參數,都能一氣呵成。


主治醫師郭慧亮表示,當初廖先生因為「快速進行性腎炎」導致不可逆腎衰竭,無奈展開洗腎人生,心情苦悶至極。加上透析過程中併發低血壓等不適,對洗腎始終覺得不安恐懼。後來決定尋求新的療法,勇敢踏出第一步,接受一切自理的挑戰。


然而延長洗腎時間八個月後,廖先生不再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鈣片服用量和紅血球生成素的用量都減少一半以上,心臟明顯變小,左心室重量下降,連憂鬱指數和生活品質指數也大幅改善。他很高興當初做了對的決定,樂於從此擔任志工,扶持病友。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10/08/04 04:11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成大醫院一天內完成2起活體腎臟移植,創下台灣移植紀錄,外科主任李伯璋表示,醫院慣例一週排一次活體移植,一天完成2例可縮短病患等開刀的時間,但也顯示醫界應積極培養移植人才。


 


活體腎臟移植患者分別是來自台北的母女檔,48歲母親捐腎給17歲女兒,及來自高雄的母親與女兒,22歲女兒捐腎給48歲母親,移植時間在7月。


 


捐腎給女兒的謝素梅表示,這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決定。兩個女兒因家族史,國小即腎功能異常,國中開始洗腎,2年前大女兒赴海外移植過程驚險,所幸健康返台,為讓小女兒早日遠離洗腎之苦,以及避免陷入苦等腎臟的無奈,決定捐出一顆腎臟;謝素梅看到術後不到3週的小女兒健康活潑,欣慰不已。


 


捐腎給母親的歐姓女子,不忍洗腎8年的媽媽健康變差,常因洗腎掛急診入加護病房而捐腎,母親重拾健康,她比誰都開心。


2台刀從上午9時直到下午6時,約20名醫護人員投入,一次完成2起活體腎臟移植,創下台灣移植紀錄。李伯璋指出,一天2起移植對醫護人員是一大考驗,也凸顯台灣需要更多移植醫師,尤其腎臟移植存活率佳,平均較洗腎者多活10年。


 


李伯璋表示,目前台灣外科醫學會會員5418人,移植醫學會會員208人,消化系外科醫學會會員1320人,加入移植醫學會104人,胰臟醫學會會員240人,6人加入移植醫學會。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16 04:11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兒童吃太多肉不但增加早熟風險,醫師指出,近年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如果烹調的方式不理想,高蛋白飲食還可能埋下兒童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


林杰樑醫師指出,高動物性蛋白飲食其腎毒性可能來自食入過多的「最終糖化蛋白(AGEs)」及胺基酸。蛋白質衍生的AGEs,會被吸收到身體內組織器官中,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導致動脈硬化、糖尿病、老化及慢性腎臟病。雖然部分食物中本來就有AGEs,但烹飪方式錯誤,或是烹煮過程越久,則會使其大量增加。


食物乾烤 易增生最終糖化蛋白


例如,最近一篇研究便發現,食物以炭烤、火烤、乾煎及油炸等方式料理,會促進AGEs的產生達十到一百倍,微波、燉滷次之,煮跟蒸產生的AGEs最低。此外,動物性食物富含油脂及蛋白質,容易產生AGEs。蔬果、五穀、奶類,即使烹飪,也不易產生AGEs


林杰樑指出,動物實驗證實,限制AGEs攝取,可預防血管及腎功能異常,增加糖尿病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傷口癒合,甚至還可如低熱量飲食般延長小鼠壽命。


建議食物以蒸煮等溼熱(Moist-heat)方式烹調,並應減少烹煮時間。此外,低溫烹飪,烹煮時加上醋或檸檬汁等酸性食材,也可減少AGEs產生。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7/06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許多民眾喜歡吃點西瓜消暑,不過如果患有腎臟疾病,吃水果食份量一定要節制。一位50多歲男子患有腎疾,合併糖尿病,因天氣炎熱,他偷偷吃掉冰箱一大盤西瓜,西瓜很甜又利尿,加上糖尿病影響容易口渴,男子又喝不少水,身體累積大量水分無法排出,患者身體開始不正常積水,呼吸也會喘,家人只好急忙帶這位男子掛急診。


腎臟科醫師鄭宏益解釋,慢性腎病、洗腎病友的汗腺分泌較差,身體容易感覺悶熱、口渴,若合併糖尿病,口渴問題更嚴重,如果猛灌水,或一次喝太多水,又擔心引起水中毒。


醫師建議患者可口含冰塊,慢慢等冰塊在口中融化,流入體內,有助消暑,並預防飲水過量。腎疾病友也可含一口冰水,或喝點檸檬水、清冰,使身體更涼爽,必要時可用涼水沖一下身體,感覺不會那麼熱。


鄭宏益醫師提醒,夏季水果如西瓜、芒果、葡萄,以及冷飲冬瓜茶、青草茶等都很甜,或一些冰淇淋、冰棒等也可能非常甜膩,慢性腎臟病、洗腎腎病友一旦攝取過多,很容易口渴,導致飲水過量,所以腎疾患者食用水果一定要適可而止,食用量要控制,最好是正常份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腎臟病患者也不宜飲用珍珠奶茶等冷飲,珍珠奶茶含磷量高,對腎疾病友極不利,楊桃、楊桃汁更是碰不得。鄭宏益醫師叮嚀,腎臟病病友在夏季要避免喝太多湯湯水水,以免身體積水過量,心肺功能受到波及。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更新日期:2010/03/26 04:11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繼人工膝關節、子宮肌瘤切除及糖尿病之後,健保局昨日在健保局「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中,新增「洗腎」、「消化性潰瘍」及「氣喘」等三種疾病醫療品質參考指標,供民眾選擇就醫醫院及診所評估參考。


健保局官員表示,以氣喘疾病為例,民眾在進到健保局網站上後(www.nhi.gov.tw),點選右邊主題區中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再點選右上角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就可以看到代表6個疾病的圖示,點進氣喘圖示,再點左上方的「院所查詢」,再點右方的地圖式搜尋,螢幕上即會出現「氣喘病人加入照護計畫比率」、「氣喘病患出院14天再入院率」及「氣喘病人開立類固醇藥物吸入劑比率」等3個指標。


接著民眾再依地圖點選自己所在位置是哪一個區域,電腦螢幕上,就會出現該區域所有醫院、診所名稱,及各醫院診所該項指標的比率如何,氣喘病患可以根據這三個指標分別查詢,綜合各項指標狀況估評,選擇最適合的醫療院所前往就醫。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3/02 04:11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高醫腎臟內科團隊針對300名血液透析病人的親屬及配偶調查,發現與尿毒症病人無血緣關係的配偶,但因生活居住多年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高達2.8倍,顯示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也是引起腎臟疾病的重要關鍵,甚至比遺傳因素的影響力更大。


此研究成果已在2010年2月「美國腎臟疾病期刊」線上刊登發表,重要臨床意義是醫界雖確認先天遺傳因素的確會造成腎臟病家族群聚現象;台灣醫界首度證實尿毒症病人的配偶可能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用藥行為,或健康就醫觀念等後天環境因素,成為罹患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


有血緣親屬 罹病風險2.6倍


高醫腎臟內科副教授蔡哲嘉強調,該院腎臟內科近年來積極推行慢性腎臟病的整合照護與防治篩檢計畫,針對200名血液透析病人一、二等親屬及100位尿毒症病人配偶,給予腎臟病篩檢與相關危險因子分析,結果發現,洗腎病患親屬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性比一般人高出2.6倍,顯示慢性腎臟病在近親家族中有群聚現象。


無畏惡化 女腎友堅持產子


33歲的黃太太本身是慢性腎臟病患,醫師多半不贊成懷孕,但患者為完成孕育新生命夢想,堅決表達懷孕意願及願意付出腎功能惡化的代價;腎臟科醫療團隊戰戰兢兢地照護患者,但懷孕期間果然出現預期腎功能惡化,最後雖早產但母女均安,目前患者的腎功能僅剩下1/6,即將面臨洗腎危機。


黃太太強調,目前孩子5個月大,器官功能都很健康,聽到高醫腎臟內科的研究報告後,一定會在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及用藥模式上更加留意。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1/17 02:03 呂素麗/高雄報導


中國時報【呂素麗/高雄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比例占全世界第一,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地下電台不法藥品廣告太氾濫,許多老人家生活費很少,卻拿去買藥,長期吃不明藥物,吃到要洗腎,台灣每年增加百分之六洗腎人口。


衛生署針對全台民眾用藥行為調查,高高地區民眾最容易聽廣播買藥品或健康食品,其中最高單筆購買金額甚至高達六萬元。


有鑑於此,衛生署針對銀髮族在高高屏三縣市舉辦五場「藥疼惜好厝邊」用藥安全巡迴宣導,楊志良親自出席代言,現場並演出逗趣話劇、舞蹈、為銀髮族「一元剪髮」等,健保局高屏分局也擺攤辦有獎徵答,場面熱鬧。


楊志良說,許多地下電台賣藥廣告氾濫,老人家喜歡聽廣播買藥、亂吃藥,衛生署與NCC合作,將嚴加取締地下電台遏阻。


衛生署疾管局說,台灣目前至少有五萬人洗腎,提醒民眾「用藥五不」─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荐。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1/15 00:0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腎結石多喝水可以排出?耕莘醫院腎臟科醫師盧國城表示,若是因為喝水不足導致有腎結石,且結石小於一公分者,則可藉由多喝水排出;但若非喝水不足引起,或是結石大於1公分者,多喝水是無法排除的。


引起腎結石的原因很多,盧國城醫師表示,有些人是因為水份攝取不足,導致尿液濃度高,而有腎結石情形;而有些是因為尿液中的檸檬酸無法與礦物質做結合,而有腎結石的情形;另,有些是先天、肥胖糖尿病或是吃太鹹造成的


尿液中的檸檬酸可讓礦物質做結合,讓產生腎結石的機會變少,若是先天的檸檬酸不足時,可藉由藥物來補充,盧國城醫師也表示,在飲食上也可攝取些柳橙汁、檸檬汁等,來稍作補充


肥胖者罹患腎結石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盧醫師建議,應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另,糖尿病患者罹患的機率也較高,所以有糖尿病病史且又有腎結石的患者,則需跟醫師做進一步討論才行。。此外,吃太鹹也會造成腎結石,此類患者,平日飲食宜清淡些才行。


對於有超過一公分以上的腎結石,盧國城醫師也建議,可先用超音波碎石,將腎結石排出。若仍無效果的話,才會考慮開刀。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1/15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腎結石多喝水就能自行排出?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江百凱表示,這要看腎結石的大小而定,研究報告指出,腎結石直徑在0.5公分以下,患者若多喝水,50%會自行排出,不過腎結石如果長大到0.5公分以上,靠喝水自行排出機率降為20%。


江百凱醫師強調,若是身體沒有其他問題,腎結石患者最好多補充水分,即使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將腎結石打碎,還是需要仰賴大量水分,這樣才能把震碎的結石排出體外。一般健康成人一天喝水下限大約1500cc女性腎結石患者一天盡量喝水喝到2000cc男性腎結石患者一天飲水量建議2500cc,依每個人的體重不同作調整。


腎結石一旦長到直徑20公分以上,體外震波碎石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腎結石不慎堵住腎臟中的腎盞或輸尿管時,就會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狀,這時就要考慮開刀,並需要承受較高的治療風險。平均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有腎結石,腎結石初期沒什麼症狀,因而常受到忽略,往往等到不舒服時,才會就醫。


哪些人容易有腎結石問題?江百凱醫師說,腎臟有問題的人往往無法飲用過多水分,有時患者容易飲水過少,因此發生腎結石、發炎的機率就會比較高。新陳代謝出現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遺傳、鈣質攝取過量、飲用水水質較硬等因素也都可能增加腎結石發生率。


醫師提醒,腎結石復發機率高達70,因此有腎結石病史的人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飲食上除了補充水分外,盡量不要攝取過多鈣質,飲食要均衡,才能降低腎結石復發機率。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0/01/11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腎疾患者要特別留意血鈣高低!根據美國「腎臟學會臨床期刊」(CJASN)最新研究指出,不但洗腎患者需注意血鈣起伏,沒有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也要當心,因為血鈣異常變化時,患者很容易面臨死亡風險。研究人員提醒醫界,必須盡快找到適當藥物或治療方法以穩定維持患者的血鈣濃度,避免悲劇。


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腎功能受損,加上藥物影響,血鈣濃度常有不正常起伏,一下升高或變得極低,因此對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來說,血鈣濃度越不穩定代表病情可能正在惡化,死亡關卡正步步相逼,不過醫界一直不太清楚早期腎疾患者病情是否也和血鈣變化有關。


美國腎臟內科醫師西沙巴寇維斯迪(CsabaKovesdy)研究團隊以1243位美國男性隊伍軍人為研究對象,他們都罹患腎臟疾病,輕度到中度不等,不過都沒有接受透析治療。研究人員檢視這群腎疾患者的血鈣濃度,再和患者死亡率作比較。


結果發現,血鈣濃度越高患者越可能與世長辭,尤其血鈣過多情況已維持一段時間的患者,病情往往更危急。血鈣濃度過高的患者比血鈣濃度正常的患者增加31%的死亡機率。


而低血鈣濃度也和高死亡率息息相關,不過低血鈣患者往往在出現異常不久就開始面臨死亡威脅,失去生命的風險增加了21%。


研究人員強調,長時間血鈣濃度過高很可能傷及血管或軟組織,而血鈣濃度過低的話,可能引發短期傷害,像心律異常等。研究建議,沒有接受透析治療的腎疾患者也要時時監控血鈣起伏,並維持血鈣濃度穩定。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臟組織逐漸破壞,依腎功能分為五階段,不同階段有各別護腎秘訣:


第一、二階段:輕度腎病變


◆腎功能:仍有正常人的60%。


◆症狀:腎臟功能仍有60%以上,有夜尿、多尿等情形,不易從血液檢查,但可從尿液檢查得知是否有血尿、蛋白尿。


◆如何護腎:與腎功能正常者雷同,但要更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及蛋白質食物的攝取。


1.控制血糖:維持飯前低於110mg/dl,飯後低於140mg/dl,糖化血色素低於7%。


2.控制血壓:<130/80mmHg。


3.改善生活型態:


不亂吃藥、不暴飲暴食,避免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及鹽分、規律運動,維持體重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


4.定期追蹤:每3~6個月驗尿抽血。


第三、四階段:中重度腎病變


◆腎功能:有正常人的15~59%。


◆症狀: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易疲倦等症狀。

◆如何護腎:


1.飲食控制:鹽分攝取每天6~8克;蛋白質每天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8~0.6克蛋白質;避免攝取高磷食物(花生、核桃等堅果類及優格等酵母類)、補充鈣質,預防腎骨病變。


2.切忌藥物濫用,易導致腎功能急速惡化。


3.按醫師開立的藥物按時服用。


4.改善貧血:針對貧血的原因加以矯正,使腎臟血流供應充足。


5.定期追蹤:每1~3個月驗尿、驗血、評估腎功能。


第五階段:末期腎病變


◆腎功能:腎臟功能只剩正常人的15%。


◆症狀:已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有食慾不振、嘔吐、走路呼吸急促等。


◆如何護腎:此時瀕臨洗腎邊緣,稍微不慎,就進入尿毒症大門。


1.更嚴格控制飲食:


鹽分攝取每天少於6克;蛋白質不超過每公斤體重×0.6克;避免攝取高鉀食物(蔬果汁、肉湯、瓜類水果等),預防高血鉀。


2.改善貧血。


3.控制喝水量,避免水腫。每天可攝取總水量約為前一天總尿量+500cc的水。


4.定期追蹤:每兩週到醫院,由醫生安排必要的檢查。



腎病不可逆,但可以及早預防,多給腎臟一點關懷,阻斷走上尿毒症的不歸路。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招完全保腎



腎臟像任勞任怨的阿信,即使受傷也不喊疼,等到腎功能失去六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卻也為時已晚。如何呵護它?


文.李怡嬅



2006/11 康健雜誌 96期


腎臟科醫師一致認為,提早好幾步預防,是避免腎衰竭的不二法門。


而其實,預防腎病可能比你認為的還簡單。不論你的腎功能正常或已經開始受損,只要從生活裡的細節,逐步織起綿密的防護網,就能避免或延緩尿毒症的發生。


保腎秘訣


給一般腎臟功能健全者的建議:

一、小心服藥:中西藥都必須謹慎服用。


西藥中,含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及阿斯匹靈(aspirin)類的複方止痛藥劑是禍首。美國腎臟基金會估計,美國每年慢性腎臟病的新增病例中,約有3~5%的病人因濫用止痛藥而導致腎衰竭。此外,抗生素、顯影劑也是致病因素。


中、草藥的危害也不小。包裝標示不明的中藥,可能含馬兜鈴酸、或含鉛、汞等重金屬,皆具腎毒性,可能造成中藥腎病變;


避免吃藥傷腎,你可以:


1.美國腎臟基金會建議,如果你感冒超過3天、頭痛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超過10天,應該就醫而非吃感冒藥、止痛藥。


2.掏錢買藥前,仔細看包裝藥品標示,儘量避免複方止痛劑。


3.不吃來路不明或包裝標示不清的中草藥。


4.若服用止痛藥,記得當天多喝6~8杯水。利於排尿,減少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遺留在人體的時間。


5.慢性病患者或長期服用中、草藥的民眾,「切記定期檢查腎功能,且詳實告訴醫生用藥情形,」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永銘提醒。

二、控制飲食:尤其是蛋白質及鹽分。


◆適量攝取蛋白質: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的負荷。刊登在《內科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較高蛋白質食物者,比適量攝取者高出3.5倍機率罹患腎衰竭。


美國食品協會(ADA)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舉例來說,50公斤體重的民眾,換算下來,每天吃40克蛋白質就好。也就是約5份蛋白質,一份(7~8克)約等於一碗飯、四片吐司、一杯240cc牛奶或一份肉(半個巴掌大小)。


但這樣的標準,外食族可要傷腦筋,因為單單一盒排骨或雞腿便當的蛋白質量,往往等於一天應該攝取的量。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提供外食族挑食原則:先挑主食,即五榖類(最好是雜糧麵條或糙米飯),再選一盤青菜,一盤半葷素(半菜半肉),肉或魚只能允許一道,若要喝湯,最好是蔬菜湯。


◆控制鹽分攝取:食物中的鹽分,95%由腎臟排泄出去,過量的鹽分攝取造成腎臟負擔。


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食鹽攝取量為8克,但調查顯示,國人每日平均食鹽攝取量約15公克,遠超過建議量。



陳珮蓉提醒,食物中本身就有鹽份(一天下來約3克),因此能添加的調味食鹽,一天最好不超過一茶匙(約5克)。

建議煮菜時,鹽、味精不要一匙一匙拚命加,少許少許慢慢加,能提味就好;而外食族吃湯麵時,最好少喝湯,以免把鹽分統統都吃進肚;並且不要嗜食醬油,很多人外食,動輒叫「老闆,切碟辣椒加醬油,」是不好的習慣。


三、多喝水:


可間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的廢物如尿酸、結石排出體外。


專家建議一天至少2000cc。


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以準備1000cc的水瓶,進公司時先裝滿水,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再裝滿一瓶,下班之前喝完,補足一天需要的水分。


四、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腎臟是由數百萬個微血管球組成,而長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會造成血管硬化,進而使腎臟壞得快。衛生署調查發現,高血壓患者得到腎臟病的機會,是非高血壓患者的2倍、而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病的可能,則為非高血糖者的1.5倍。


該怎麼預防、控制?


1.定期驗尿:除了驗血糖、量血壓,更應該記得每半年驗微白蛋白尿。若有異常,應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尤其驗出微白蛋白尿時,仍屬中度腎衰竭,是腎功能還可以挽回的治療關鍵期,錯過就救不回來了。


2.嚴格控制三高:糖尿病最新治療準則,高血糖控制指標,糖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以下;高血脂的壞膽固醇應控制在小於100mg/dl、而血壓標準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均衡飲食,少油、少糖、低熱量,減緩血管硬化。


4.規律運動:陳珮蓉指出,運動能幫助維持體重,尤其容易降低三酸甘油酯,直接燃燒脂肪,避免三高惡化。美國食品協會最新建議,每週最好運動5天,每天至少30~60分鐘,最好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每天至少一萬步。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甚且規定全院醫護人員每天走1萬5千步,以保健康。


5.規律服藥:依照醫生開立的藥物,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控制血壓、血糖。


五、遠離菸害:抽菸或吸入二手菸,會傷害動脈健康、助長血塊形成,長期下來破壞腎功能。


六、冬天保暖工作不能少:低溫使得血管收縮,血壓竄升,小便量減少,血液凝結力變強,容易讓腎臟出狀況。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外套。


女性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七、避免腎臟感染:感冒、反覆發作的扁桃腺炎,都容易使病菌入侵腎臟,應儘量避免或早治療。此外,少憋尿,避免細菌經由輸尿管侵襲腎臟。


八、小心水的成分:要確保水質安全,避免用鉛或鋁質、PVC容器裝水,也可根據個人或公司需求加裝淨水器。此外,建議早晨先放掉二桶隔夜水,略掉前一天晚上由水管溶解出來的鉛,拿來洗衣服或拖地,不要飲用。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8/27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一名53歲電子工程師,罹患糖尿病多年,未規律地進行追蹤與服藥,結果於近半年內體重莫名下降了10多公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沈振榮表示,該名男子聽由網路的介紹自行買了所謂的健康食品加飲食秘方服用,體重是恢復了,但卻產生口乾舌燥,下肢水腫及呼吸不適等問題,檢查後竟發現,飯前血糖高達180mg/dl,飯後血糖更飆升至350mg/dl,甚至併發「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腎病症候群」,導致腎功能異常,腎臟功能只剩3成。



沈振榮醫師指出,全台20歲以上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65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罹患,據腎臟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新增3200名透析病患,其中4成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是由數百萬細微的血管組成,若糖尿病控制不良,會造成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血管病變是造成腦中風心臟病以及減少腎臟血流的主因,微血管病變是造成視網膜病變,神經及腎臟病變的主要的原因。所以當糖尿病加重時,腎臟功能也就失調,更甚者還會導致眼睛、神經、肌肉與心臟等受損。



沈振榮醫師也強調,第2型糖尿病造成腎臟衰竭的比例高達10-40%,糖尿病腎病變前三期常無明顯症狀,所以患者常無聲無息罹病卻不自知。但糖尿病腎病變若不及早發現治療,就可能演變成尿毒症,屆時就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這也突顯出平日保健的重要性。要預防糖尿病併發尿毒症,可從些許症狀得知,像是尿多泡、血壓高、下肢水腫、肌肉筋攣、頻尿、血中肌酸甘或尿素氮濃度異常、莫名噁心、嘔吐、貧血、疲倦與皮膚發癢等,都是糖尿病腎病變的徵兆。



hoa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